2025年7月,北京律师张晓玲的遭遇引发全网热议:她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体检,报告均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却在2024年被确诊为肾癌晚期并转移至腰椎。这一事件撕开了大众对体检的认知盲区——为何年年体检正常,癌症仍会“突袭”?
2023年10月
2024年10月
2024年11月
2025年2月
爱康国宾在声明中指出,张女士的肾癌从早期发展到晚期仅用3-4个月,生长速度符合学术研究中0.2-6.5厘米/年的范围,且其十年体检中检测的“癌胚抗原CEA”,根据《肾细胞癌诊疗指南》与肾癌无关,无法用于肾癌风险评估。
核心真相:常规体检并非“癌症保险”,它只能发现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病变,却对萌芽阶段的癌症无能为力。
癌细胞从最初的基因突变到形成1厘米以上的肿瘤,通常需要5-10年。张女士2023年体检时,肿瘤可能仍处于毫米级,普通超声难以识别;而当2024年检出3.5cm病灶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期。
肿瘤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
体检就像用渔网捕鱼,网眼大小(检测精度)决定了能捞到多大的“鱼”。当前常规体检的“网眼”,对微小癌灶几乎形同虚设。正如爱康在声明中所说:“体检没有检测到,可能是当时的技术手段确实无法发现。”
如果说常规体检是“事后诸葛亮”,那么什么能提前预警癌症风险?答案藏在我们的免疫系统里。
人体每天会产生约3000个癌细胞,但免疫系统会像“国防军”一样实时清除异常细胞。癌症的发生,本质是免疫力“战败”的结果。就像近期东亚杯上国足连输日韩——赛前我们已能预判结果,因为其战斗力不足;而我们身体的“免疫战斗力”,又该如何知晓?
张女士的案例中,若能提前了解自身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清除能力,或许能为干预争取时间。这正是免疫力检测的核心价值:不只是检测“是否生病”,而是评估“抵抗疾病的能力”。
传统体检关注“疾病是否存在”,而TID免疫力检测聚焦“疾病能否被抵抗”。这项基于陆道培院士60年临床经验与上万例癌症康复数据研发的技术,通过以下核心能力重新定义健康管理:
常规免疫力检测仅关注白细胞数量等基础指标,而TID直接评估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定向迁移能力、免疫调节功能等核心战斗力。例如:
通过分析免疫细胞功能,TID能预测免疫力何时会跌破“有效防护阈值”,为癌症预防创造干预窗口。这就像给免疫系统装了“预警雷达”,在癌细胞形成气候前,就能针对性提升防御能力。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张女士的案例不是“体检无用论”,而是提醒我们:健康管理需要从“被动筛查”升级为“主动防御”。
常规体检
TID免疫力检测
TID检测仅需20ml静脉血,无需空腹,14个工作日即可出具报告。它不仅是一项检测,更是对自己、家人和责任的“必要投资”——毕竟,比起癌症治疗的巨额成本和身心痛苦,提前预防的成本微乎其微。
现在预约TID检测,不是消费,而是用最小的成本,为自己和家人锁定未来10年的健康安全感。毕竟,最好的治疗,永远是不让疾病发生。
Copyright © 2024 中创汇聚(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图片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备案号:苏ICP备2024101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