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简称“中检院”)、中国药学会、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的团队在行业期刊《中国药物评价》上发表了题为《国际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发展现状及监管政策研究》的报告。该报告全面梳理了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和我国的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现状,旨在为我国相关机构、企业及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检院团队的报告开篇指出,创新是驱动生物医药产业迈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不仅是技术进步的显著标志,更是医药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作为创新医疗技术的典范——细胞治疗产品及技术,自1990年Thomas 医生因骨髓移植研究荣获诺贝尔奖以来,已逐步从实验室步入临床应用阶段,为患者带来治疗的新希望。
尽管全球范围内对细胞治疗的定义尚未统一,但这并不妨碍它的迅猛发展,其定义因涉及的治疗类型、目标疾病以及应用技术的多样性而呈现差异。我国监管部门将细胞治疗产品定义为用于治疗人的疾病,来源、操作和临床试验过程符合伦理要求,按照药品管理相关法规进行研发和注册申报的人体来源的活细胞产品。
细胞治疗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应用技术,根据细胞来源可分为干细胞治疗与免疫细胞治疗等类型;若按供体来源划分,则包括自体、同种异体及异种细胞治疗等多种形式。该技术在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以及慢性退行性疾病治疗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多个细胞治疗产品成功获批上市,并表现出显著疗效。其中,干细胞疗法因发展较早且研究持续活跃而备受关注。最早应用的干细胞疗法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人源性干细胞及其衍生制品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替代、组织修复及疾病干预方面潜力巨大。
免疫细胞治疗是另一大类细胞治疗策略,早期主要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1986年,美国科学家Rosenberg开发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疗法,被视为首个具备广泛临床应用价值的免疫细胞治疗方法。根据其作用机制是否依赖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治疗可分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两类。
特异性免疫细胞治疗主要包括: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T细胞受体嵌合T细胞疗法(TCR-T)、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疗法(CAR-NK),以及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疗法(DC-CIK)。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治疗则涵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疗法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疗法等。
在全球范围内,细胞治疗市场预计将迎来显著增长,这一趋势主要受到慢性病患病率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相关技术持续创新的推动。据Technavio预测,2023至2027年间,全球细胞治疗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10.4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到57.06%。
自2015年起,多款细胞治疗药物陆续获批上市,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该研发领域,成为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我国细胞治疗研发融资事件数量达到47起,在所有药物研发融资中位列第一。
根据中检院发布的报告,过去二十多年来,全球细胞治疗临床研究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底,在美国ClinicalTrials.gov平台注册的细胞治疗相关临床试验累计已超过45000项。尽管2021年新增数量曾超过3000项,2022年和2023年受疫情影响有所回落,但年均新增项目仍保持在2800项以上(图1)。
全球细胞治疗研发活动在地域上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北美(以美国为主)、东亚和西欧地区。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和中国在细胞治疗临床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所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远超其他国家。目前相关研究仍以肿瘤适应症为核心,但正在逐步拓展至非肿瘤领域。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开展的细胞治疗临床试验数量约占全球总数的一半,累计超过22300项;中国位列全球第二,约占全球总量的七分之一,项目数接近6000项(图2)。除中美之外,法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巴西和印度等国也在积极推动该领域的临床研究。
随着我国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提升成为国家战略,细胞治疗临床研究数量不断上升,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2023年度全球细胞治疗临床研究2900余项,我国细胞治疗临床研究超过800项,约占全球数量30%,与美国(980余项)接近(图3)。
从全球范围来看,干细胞临床研究在地区分布上与整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情况基本一致。2023年,全球干细胞治疗相关临床研究项目约560项。其中,美国开展约160项,我国超过130项。在适应症方面,申报项目主要集中在肿瘤、心血管疾病及骨骼肌肉疾病等慢性病领域。
在技术发展层面,我国细胞治疗的整体研发实力已与发达国家趋于同步,并在部分前沿方向实现国际领先。特别是在TCR-T、TIL等新型免疫细胞治疗领域,我国的临床研究数量已与美国持平甚至实现反超。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TCR-T临床研究共计15项,我国牵头11项,美国为4项;同期TIL研究中,全球共登记74项,我国占20项,美国为22项。这些成果充分反映出我国在细胞治疗,尤其是免疫细胞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与突出成就。
在政产学研用等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细胞治疗研发及监管水平基本与国际同步。特别是2017年以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陆续发布30多项细胞及基因治疗相关技术指南,形成了从研发、注册、生产到上市后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为我国细胞治疗成果转化及产业规范发展提供了监管政策保障。
细胞治疗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凭借其在恶性肿瘤、遗传病和慢性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展现的巨大潜力,正迎来全球性的快速发展。市场预计将伴随慢病发病率攀升、老龄化趋势及技术进步而急剧扩张,资本的大量涌入为其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技术层面,干细胞疗法历史悠久,在再生医学中潜力巨大;而免疫细胞疗法,特别是CAR-T、TCR-T、TIL等新兴技术,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支柱。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在该领域的研发水平已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并在TCR-T等特定前沿领域实现了数量上的领先,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势头和国际竞争力!
文献来源:朱凤昌, 叶潇, 崇小萌, 等. 国际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发展现状及监管政策研究[J]. 中国药物评价, 2024, 41(4): 257-264

